昨儿翻我妈那本发黄的月子笔记,才晓得当年怀我大姐时候吃的讲究可多了。现在人动不动就燕窝阿胶的,那会儿普通人家哪吃得起?孕妇补身子全指望菜场里摸得着的家常货。
一、起早奔菜市淘实惠货
今儿特地去早市学当年挑菜。刚开市那会儿菜最新鲜,蹲在水产摊前专拣巴掌大的鲫鱼——活鱼得挑肚子鼓的,这种炖汤最鲜。卖菜大娘看我挑得仔细,笑着塞给我两把嫩菠菜:"怀娃多吃绿叶子,我们那时候坐月子顿顿少不了!"
二、灶台实战老方子
- 黑芝麻糊现磨才香:抓两把黑芝麻丢铁锅,小火拿锅铲颠了十分钟。听见噼啪响赶紧关火,倒进石臼里咚咚咚捣成粉。我妈当年可没料理机,全凭手劲儿。拌上红糖用滚水一冲,满厨房都是焦香气。
- 猪肝汤去腥有门道:新鲜猪肝切薄片放盐水里泡着,换三遍水才没血腥味。锅里姜片爆香,肝片下去"刺"一响,变色就舀开水进去。撒把枸杞,汤清得能见碗底——老辈人说这样补血不上火。
- 小米粥得搭红枣:陶罐装上小米添井水(现在用过滤水),煤炉子调成蚕豆大的火苗慢慢煨。我妈笔记里特意用红笔标着:"七颗枣划口子放进去,甜味才渗得透"。熬足两小时米油都熬出来了,稠得能挂勺。
三、亲身试吃悟门道
中午按方子整了鲫鱼豆腐汤。鱼煎得两面金黄才下热水,果然汤色奶白。喝着突然明白为啥非要配老豆腐——嫩豆腐一煮就碎,这种粗拉拉的老豆腐越炖越吸鲜味。我妈说当年买不起排骨,孕妇补钙全靠鱼汤泡饭。
临睡前冲了芝麻糊,才发现石臼捣的比机器打的香得多。颗粒粗拉拉地卡在喉咙里,反而越嚼越回甘。当年没补剂的时代,这些土法子真是把食材吃到骨头缝里了。
四、翻出压箱底的老物件
从储藏室扒拉出我妈的搪瓷量杯,杯壁上还沾着洗不掉的小米浆。她笔记里画着火柴人示意图:孕妇月份大了坐着烧火费劲,得站着用长柄勺搅锅。今儿照做时总怕烫着手,真不知当年那些大肚子妈妈咋练出这身本事的。
折腾一天总算搞明白,80年代补身子就靠三字经:本地货,应季吃,耗功夫。现在对着满冰箱进口食材,反倒怀念这种踏实的烟火智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