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婆急着想要娃,我俩折腾大半年也没动静,琢磨着买点助孕药试试。结果一搜就懵了,网上说的那些啥药名乱七八糟根本对不上号,差点让个微商忽悠买三无产品。
第一步:医院开方才是正路
赶紧挂三甲生殖科,大夫用看智障的眼神瞪我:“没查清楚啥毛病就敢自己吃药?”啪啪开了十几项检查单子。等报告那几天急得满嘴起泡,查出来是老婆孕酮低,这才给开了黄体酮胶囊和来曲唑片。
第二步:实体药店踩大坑
拿着处方到家门口药店,店员直接报天价:“黄体酮398,来曲唑688!”我扭头就走。换了三家连锁店,最便宜的也要六百多。药剂师偷偷提点我:“医保定点药房能走报销”,结果一刷医保卡——个人账户付完折算才花一百二。
- 教训1:同一牌子药品差价够吃顿火锅
- 教训2:死记商品名没用得认准“国药准字”
第三步:网购差点翻车
不信邪又试网购,搜出来全是“宫廷助孕秘方”“德国进口草本丸”。有家店客服信誓旦旦说海外直邮,结果扫码查药监局压根没备案。更坑的是付款时跳转到XX健康APP,刚输完银行卡号就收到反诈短信警告。
还是在常买降压药的正规医药电商下单的。重点看准三点:首页挂没挂《互联网药品交易许可证》,商品页敢不敢亮批准文号,付款能不能走医保线上支付。价格比实体店便宜三十多,快递盒里还塞了冰袋保鲜。
终极省钱秘诀
现在固定这么操作:医院开方→医保药房刷个人账户→用完额度换电商囤货。前天买滋肾育胎丸时发现玄机——同厂家同规格的药品,换包装后价格居然翻倍!直接对着药盒照片搜化学名,省了两百块。
折腾这趟最大感悟:什么渠道都不如白纸黑字的处方靠谱。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助孕神药,不是智商税就是法治进行时素材。对了,提醒句:促排卵药真不能乱吃,隔壁诊室妹子自己偷吃克罗米芬,直接送急救了...